English

百年北大 世纪辉煌

1998-02-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今年5月4日,北京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1月1日清晨,1000多名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承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材。”自此,拉开了北京大学迎接百年校庆活动的序幕。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教授日前对记者说,北大确定了“弘扬传统、繁荣学术、面向未来、促进发展”的百年校庆活动宗旨,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这一目标,通过校庆,向世人展示北大形象,加快改革发展,推动教学科研,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京大学带入21世纪。

走过百年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她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举办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1898年2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积极推动下,清光绪皇帝下令创办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措施大都被取缔,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从1915年起,一场以爱国救亡为主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大学率先兴起,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冲破封建旧思想的牢笼,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开辟了道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健将相继云集北大,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北大师生首先点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炬,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和气概。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阵地,北大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我国最早的共产主义战士。1920年,李大钊发起创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共发展13名党员。据统计,党的“一大”之前,全国8个地方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中,有6位是北大的师生或校友;全国仅有的53名党员中,有21名是北大的师生或校友;参加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名是北大的师生或校友,北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她聚集了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并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1903年,京师大学堂派出首批46名学生出国留学,这也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910年,京师大学堂7个分科大学开学,开中国大学下设学院的先河。1917年,北京大学设立数、理、化及国学研究所,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科研机构的高等学校。1920年,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入学,开中国高校男女生同校风气之先。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北大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文理外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北大师生的首创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60年代,北大与兄弟单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70年代,北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80年代,北大研制出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时代。

百年风雨,世纪辉煌。100年来,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北大走出来,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功勋卓著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企业家。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告诉记者,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师生中,成为两院院士的就有300多人;中科院地质学部院士中北大毕业生就有42人,数学学部三分之二的院士来自北大;我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4位学者,也都出自北京大学。

走向世界

如果说当年京师大学堂派遣首批留学生是这所百年学府初次与国外交流的话,那么经历了近20年改革开放的北京大学,如今已全方位走向世界,与北大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已发展到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3所高校。

1997年,是北京大学国际学术交流最为频繁和活跃的一年。这一年,北大与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新签校际交流协议13个,聘请外国专家近300人;这一年,北大主办、协办国际会议17次,接待外国元首、国外和境外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多达2.1万人,创下全国高校之最。外国专家在北大开设40多门新课,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开设的“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电子共振测年方法创始人之一、澳大利亚第四纪测年研究中心主任讲授的“第四纪测年进展与问题”、“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进展及其与对古人类研究的关系”等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对促进北大重点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7年,也是北大选派出国人员最多的一年,出访总人数达2960人次。这些访问学者把北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介绍到国外,同时也将国际最新学术动向带回来,使北大总是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为推动国际交流,北大还从1997年起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面向国外的北大中国学国际研究奖学金,专门资助美国中国学研究博士生来北大开展研究工作。今年春天,将有4名获首批资助的美国学生来北大进行中国学专题研究。

走向未来

北京大学带着整整一百年的辉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李政道先生深情地说,作为北大人,应感到骄傲,因为百年的北大培养了大批的学术精英;同时也应有一种责任感,还要看下一个百年北大如何发展。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说,面临世纪之交,北大任重而道远。他告诉记者,1996年北大就着手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把课程分为全校公共课、学科大类或学院级课、专业课3个层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同时规定文理科学生必须互选课,本科生必修艺术类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科研两张皮,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相脱节,曾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北大在面向新世纪的学科建设中,下气力扭转这一状况,集中力量,组建一批在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跨学科教育和研究中心。由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等5个研究室组建的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1997年9月成立以来,已为我国在纳米科学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目前,该校正在组建5个基础研究中心、4个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9个高新技术、产学研一条龙研究开发基地。为鼓励有研究成果的优秀教师主讲基础课和重点课,北大从1993年起设立了专项津贴,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重点课建设,1996-1997年度共有136门课获得资助。

百年校庆前夕,在北大美丽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由李嘉诚先生捐资、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将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百年纪念讲堂和号称未来北大主楼的8万平方米理科楼群,也建设正酣。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教授说,百年校庆前后,北大新建面积可达40万平方米,届时北大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他说,人类即将跨入伟大的21世纪,这对于走过百年的北大来说,确实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过去的百年,北大曾创造十几个中国之最;未来的百年,北大一定能够再创更多的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5月4日,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之际,毕业于北大天体物理专业的北京天文台陈建生研究员领导课题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将被命名为“北京大学星”。茫茫宇宙中,那颗可贵的小行星将为走向新世纪、再创新辉煌的北京大学留下永恒的纪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